ncdc logo title
中国南极科考将拥有“第五站”
发布时间: 2018-12-24 16:30


昆仑站上空美丽的极光


外出工作归来的队员帽子、口罩和眼睫毛上结了厚厚的霜


科考队员在雪坑中采集样品


2017年11月11日,中山站科考队员合影


  其他设有南极科考站的国家:德国、法国、意大利、挪威、瑞典、芬兰、西班牙、捷克、比利时、乌克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白俄罗斯、韩国、巴基斯坦、新西兰、南非、巴西、乌拉圭、秘鲁、厄瓜多尔。

  在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上,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秦为稼透露,我国将升级现有南北极考察站,并且建立起位于罗斯海特拉诺湾难言岛的第五个南极科考站。

  **为什么选这里**

  围绕中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的选址,科学家曾展开过长时间的调研和热烈的讨论。

  南极大陆面积有1380多万平方公里,中国现有的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分别位于西南极乔治王岛、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和南极冰盖的中心,相距数千公里。第五座考察站应该落在哪儿?科考家将目光投向了罗斯海地区。

  为什么选在这里?南极洲罗斯海是人类航海所能到达的地球最南的海域,从这里进入南极大陆腹地最为便捷。不仅如此,这一地区具有极高的科考价值:这一区域有着横贯南极山脉、南极最大冰架罗斯冰架以及地球上第二大活火山等众多景观,是研究南极演变和地球地层史的重要材料。战略地位不言而喻。

  同时,罗斯海是最南的海,这里有着众多冰川,冰层年纪动辄上万年,它们也封冻着过去地球气候变迁的秘密。而罗斯冰架下面的海水极其寒冷,这里是一个巨大的冷水团,它们从这里开始,向北流动到太平洋。它们是全球海洋环流的重要部分,对于气候有着重要影响,位于太平洋西海岸的中国也是如此,了解它对于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和洋流循环有着重要价值。

  也因为如此,此前已有多个国家在此建站,比如南极洲最大的科学研究中心——罗斯海的美国麦克默多考察站,也成了美国在南极洲最重要的基地,可同时容纳1000多人。

  **难度大挑战大**

  确定大致范围后,科学家和工程规划者却发起了愁。原来,经过对大量文献、地图和遥感信息的研究,罗斯海沿岸布满了密集的保护区和管理区,已有美国、新西兰、意大利、韩国等国建造的多个考察站。在现有南极环境管理制度下,后来者既不能把站建在保护区里,也很难建在别人已有的管理区内,适合建站的地方不多了。

  几经寻觅,中国的科学家终于在罗斯海西岸发现一处可供建站的区域——难言岛。新的难题又出现了。由于紧邻横贯南极山脉的一处缺口,随着冰盖穿越缺口流入罗斯海,难言岛自然条件变得极其恶劣,“盛产”超强、超干、超冷的风。尽管自然条件越独特往往意味着科考价值越大,但这确实又会给工程建设带来巨大的挑战。

  从第二十九次队首次进行选址工作开始,到第三十三次队圆满完成选址收尾工作,科考人员付出了长达五年锲而不舍的努力。尽管过程曲折,但毫无疑问,中国第五座考察站的诞生,将为中国人更好探索南极打下坚实基础。

   ##### **■深度**

  **中国 向极地强国坚实迈进**

  近年来,我国正在向极地强国坚实迈进,科考装备、基础设施、配套服务等方面发展迅猛,使我国科研人员有能力在地球最南端开展一系列国际前沿探索。在深冰芯钻探、极光探测领域,我国科研人员在使用哪些“利器”?在天寒地冻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下,后期保障如何?

  **冰芯定年技术取得突破**

  昆仑站是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考站,也是人类在南极地区建立的海拔最高的科考站,建成于2009年1月27日。从那时起,我国南极科考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昆仑站所在的冰穹A地区,是南极冰盖海拔最高的区域,平均海拔4090米、冰厚3500米、大气透明度极高。在那里适合开展深冰芯钻探、天文望远镜观测等活动,相比地球其他任何地方,冰穹A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然而,之所以没有其他国家在冰穹A地区建站,是因为当地环境非常恶劣,平均温度达到-58.4℃,测量到的最低气温达到-82℃,空气稀薄、紫外线强度很大。就是面对这样的环境,我国决定挑战“不可接近之极”,并最终建成了昆仑站。

  如今,我国深冰芯的钻探深度已突破800米,冰川学家正在破解深冰芯“记录”的地球古气候信息。由于南极内陆降水量低、冰雪累积速度慢,数千米厚的冰盖就像地球的一个时间容器,存储着几十万至几百万年前的大气气体。因此,南极内陆深冰芯被称作地球古气候的“年轮”。

  要看到几十万至几百万年前的“气候年轮”,绝非易事,需要先进装备的支撑,我国已拥有深冰芯钻探的“三大钻”——深冰芯钻探系统、冰架热水钻和冰下地质钻,有望在冰穹A地区采集到100万年前的气候信息。我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是:著名的南极格罗夫山“蓝冰”被定年为13万年。

  **中山站宿舍楼温暖如春**

  极光也是我国极地科学家研究的重点对象。它是一种绚丽多彩的大气发光现象,由于太阳带电粒子流(太阳风)进入地球磁场,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就会出现肉眼可见的绿色、红色、蓝紫色兼有的极光。中山站建有一个“极光观测栋”,那里安装了多台高精度极光光学观测设备,能够拍摄到不同尺度、谱线和频率的极光图像。极光中任何微弱的信号都难以逃脱它们的“火眼金睛”。

  第三十次科考期间,中山站越冬宿舍楼建成启用,越冬生活条件较过去大幅提升。宿舍楼有20多个标间,双人房标准。不仅如此,在南极的冬天,老宿舍楼时常无法保持较高的室温;而越冬宿舍楼通过发电机余热供暖,室温保持在20℃以上,让科考队员十分惬意。而且,发电机余热供暖是绿色技术,不会对当地环境有负面影响。

  在中山站,打电话、上网都很方便。科考队员用手机打电话到上海,不需要拨区号。中山站还有专属电话号码,从那里打到国内,或从国内打到那里,都只按本地电话收费,所以科考队员都能与亲人“煲电话粥”。有线和无线网络也是中山站的标配,网速虽然不快(2M/秒),但发微信和邮件没有问题。越冬时,站里人员少了,队员上网就会更快。

   ##### **■数据**

  **六个“最”**

  世界最高的大陆,平均海拔2350米,最高峰为文森峰,海拔5140米。世界最寒冷、暴风雪最频繁、风力最强的大陆,年平均气温-25℃,最低-88.3℃,有“世界寒极”之称;沿岸风速17.18米/秒,最大风速100米/秒,为“世界风极”;世界最干旱的大陆,年降水量仅30~50毫米,有“白色沙漠”之称,有的地方近200万年来滴水未降;冰雪(淡水)储藏量最大的大陆,冰层平均厚度1600米,总体积3000万立方千米,占全球冰雪储存量的90%;拥有全球最丰富的生物资源,特别是磷虾资源;是世界上最干净和最安静的大陆,无永久居民,少污染,除风声、浪声、海豹及企鹅叫声外,无其他声音。

  **有四“库”**

  南极是一个淡水库,其淡水量占全球的72%;南极是一个陨石库,地球上90%的陨石采自南极,目前已采集到的陨石约5万块;南极是一个巨大的冰雪库,冰雪的体积300O万立方千米,占全球冰雪总量的90%以上;南极是一个磷虾库(蛋白质库),其蕴藏量为4亿~6亿吨,是地球上最大的单种生物资源。

  **四个“点”**

  极点、冰点、磁点以及南极最高点——高峰点。极点即南极点,位于南极洲中心点,已被美国抢占,并建立了阿蒙森-斯科特科考站。冰点位于东南极腹地,苏联率先考察,测到了-89℃全球最低温度,并于附近建立了“东方站”。磁点即磁极点,位于东南极沿海地区,已被法国抢占,并建立了迪蒙、迪维尔科考站。高峰点即西南极文森峰,中美联合登山科考队于1988年12月登上该峰,其海拔为5140米。这里即使在夏天,气温也在-40℃。

   ##### **■链接**

  **未来中国会不会再建南极考察站?**

  目前乔治王岛和罗斯海地区,是科考站主要“扎堆”的区域。但放眼全南极地区,科考站的数量依然很有限。可以说,南极还是人类观测数据最匮乏的地区。专家认为,只要国家战略有需要,国内科研有需求,就要把科考站建造下去,中国作为大国,也应在涉及南极的国际治理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提升南极科考的整体实力,建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从1985年建立长城站起,中国已经初步建成南极考察基础设施体系,建成涵盖空基、岸基、船基、海基、冰基、海床基的国家南极观测网和南极考察保障平台,基本满足南极考察活动的综合保障需求。同时,南极考察也从西南极的南设得兰群岛区域拓展至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和普里兹湾区域,再进一步延伸至南极内陆冰穹A区域,考察活动范围和领域持续拓展。

  南极是稀缺资源,在南极进行科学考察,必须占据先发优势。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冰盖演化研究上取得突出成就,与我们优先到达冰盖区域密不可分。“在南极的所有科学家都承认,内陆冰穹A地区是科学考察的天堂,但目前只有中国能在这里集中建站,这是令很多外国人钦佩的”。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01年到2016年南极科研项目投入为3.1亿元,是1985年到2000年的18倍。中国科学家在南极科研领域发表的《科学引文索引》(SCI)论文数量从1999年的19篇上升到2016年的157篇,位居全球前10位。

  专家说,相比美国、俄罗斯等南极科考强国,中国南极科学研究的系统性还有待增强。南极科考是实验科学,靠持续性的积累,需要几代人去努力。“国家对南极事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大家干劲十足,都有信心早日实现从南极大国到南极强国的跨越。”受访专家表示。

  来源:南宁新闻网 本版文字综合新华社、《科技日报》、《北京青年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