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数据集为2011-2019年南小河沟流域25个径流场,共有14个裸地坡度小区7个测点,6个林地4个测点,5个自然荒坡地5个测点及2020年35个径流场14个裸地坡度小区7个测点,6个林地4个测点,6个自然荒坡地6个测点,10个人工草地10个测点的土壤含水率观测数据。在2011~2015年5~9月间,2016~2020年4~10月间,每月1日、11日、21日用土钻在小区保护带内分层取样,分层深为0~10cm、10~20cm、20~40cm、40~60cm、60~80cm、80~100cm每层取样一个,用烘干重差法计算土壤含水量,其值为该土层土壤含水率,降雨产流后加测雨后土壤水分。
采集时间 | 2011/01/01 - 2020/12/31 |
---|---|
采集地点 | 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乡南小河沟流域 |
海拔 | 1050.0m - 1423.0m |
数据量 | 406.5 KiB |
数据格式 | excel表格 |
数据时间分辨率 | 分 |
坐标系 | WGS84 |
人工定时观测 土钻取土,烘干法处理
1、称样品,置于已知重量的称皿中; 2、放入烘箱,在105-110℃温度下烘至恒重(约8小时),称重。
TDR仪器观测
含水重(g)=(盛土器+湿土重)-(盛土器+干土重) 土样含水率W(%)=含水量/干土重×100%
观测数据整编录入过程中经过四级人工校核,分别是制表,初校,复校,审核,以确保数据质量。
# | 标题 | 文件大小 |
---|---|---|
1 | 2011-2018年黄土高塬沟壑区南小河沟流域土壤含水率.rar | 212.5 KiB |
2 | 3-2019-2020年土壤含水率汇总.xls | 194.0 KiB |
# | 时间 | 姓名 | 用途 |
---|---|---|---|
1 | 2022/05/01 18:54 | 符* |
项目中流域尺度绿水变化时,流域内土壤湿度变化是否遵循绿水变化规律,由此进行蓝绿水比例探究,通过改变植被配置方式进行蓝绿水的合理分配。同时下垫面变化也对蓝绿水比例的变化有这非常重要的贡献,暴雨成因分析及其在各种植被覆盖下的产流情况,截留情况应当做以讨论。
|
2 | 2022/04/30 22:32 | 毛*闻 |
论文题目:黄河中上游典型小流域土壤水分有效性对植被变化的定量响应研究
论文摘要:植被变化对土壤水分有效性的影响机理不仅是生态学与水资源领域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与生态恢复和保护相关的重要应用课题。近几十年来,国家先后启动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建设重大工程项目,这些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研究计划的实施多以植被恢复与重建为依托,以期带动区域生态水文过程的良性发展。然而,林草覆被的增加的同时区域蒸散量也急剧增加,进而影响到区域水资源本底。同时,土壤干化造成的水分胁迫还将导致植被死亡。通过何种手段能够保障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厘清植被变化与水资源关系的调节机制,也是国内外生态水文学重点关注的课题。本研究旨在应用生态水文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土壤水资源高效利用为目的,探讨黄河中上游典型小流域植被变化下的土壤水分有效性,揭示植被变化对土壤水分有效性的影响,为黄河流域退耕还林(草)工程可持续健康发展和土壤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科学支撑。
论文类型:硕士论文
导师姓名:荐圣淇
|
3 | 2022/04/17 06:23 | 金*涵 |
您好,我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在读硕士研究生,导师为王全荣教授,论文类型为期刊论文,因目前拟打算利用机器学习方法构建神经网络对场地含水率数据进行预测,论文题目初步拟定为Comparison of the use of a physical-based model and different machine learning methods for simulating soil water dynamics,由于目前模型正在搭建过程中,需要场地多年监测数据进行模型校准,摘要等信息还没完成,因此特向贵单位申请共享系列数据,我同意数据共享协议,并将按照要求进行规范引用,注明数据来源,维护数据作者权益。
|
4 | 2022/03/19 00:50 | 王*珍 |
论文题目: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对降雨响应的因果效应分析
论文摘要: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短缺,研究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对降雨的响应机制及其与人类活动和气象环境等因子的关系对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及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导师姓名:吕锡芝
|
5 | 2020/12/07 04:19 | 张*香 |
论文题目:黄河中游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研究 论文摘要:不同的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存在密切而复杂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此消彼长的权衡关系和互相增益的协调关系,深入研究生态系统服务直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并探索影响这些相互关系的驱动因素,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总体效益/保证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供给,从而为生态系统服务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论文类型:博士学位论文
|
©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2005- 备案号:陇ICP备2021001824号-21
兰州市东岗西路320号, 730000, 电话: 0931-4967592,0931-4967596